前言
太虚大师是近代佛教史上著名的佛学思想家,杰出的佛教教育家。他曾于一九三二年在浙江的一次演讲会中说:“佛教僧伽教育关系佛教存亡的前途。"这一语重心长的话,足以让我们深思。今天提倡佛教教育不仅关系佛教存亡的前途,而且关系到发扬佛教文化与中华文化的深远意义。现代国际佛教学者,大多认为发扬佛教文化教育,对世界的社会道德,将有着巨大的影响,可见僧教育是多么的重要。
自从佛教传入中国,经过历代大德的不断努力和弘扬,在中国遍地开花结果,对中国文化、教育、艺术等方面,都起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但从清末之前由于道高德重的大德不多,加上禅宗的丛林寺院参禅,律宗的丛林寺院持律多流于形式;净土宗的寺院经营经忏佛事;讲经的讲寺的法师墨守陈规,不求进取,虽能讲经说法,但不能应适众机,结果脱离群众,脱离了社会。等遭到外来势力打击时,只有“修忍辱波罗密”任其宰割。例如:清末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,寺庙遭到严重的破坏。戊戌变法后,湖广总督张之洞执行“中学(儒教)为体,西学为用”的教育方针和极端的排佛政策,曾写《劝学篇》上奏清廷,力主“庙产兴学”,要当时的政府,没收寺庙的财产,把它转为办各类各级学校的经费。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,袁世凯企图把全国寺产都充当社会公益事业经费。一九二七年冯玉祥公开破坏佛教寺院,驱遂僧尼。一九二八年国民党内政部长薛笃弼又有提拨“庙产兴学”的建议。一九三一年南京邰爽秋曾提出打倒僧阀,解放僧众,划拨庙产等口号。所以,佛教遭受这一连串的打击,似乎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,但经佛教四众弟子的共同努力,才获得了苟延残喘。在这一情况下,佛教徒必须发愤图强,培养一批新的人才,方能立足于神州大地。
僧教育的兴起
面对威胁寺院的庙产兴学运动,佛教界终于被迫团结起来进行抗争。一九一二年宁波天童寺敬安法师(八指头陀)创设中华佛教总会提出“保护寺产,振兴佛教”的口号,从事佛教革新运动,主张兴办僧教育,以启迪民智。从此,佛教界人士积极响应,设教会、办学校等,兴起了僧教育运动,涌现出一大批弘法人才。现简介如下:
1、上海华严大学。一九一一年月霞法师在上海哈同花园创办华严大学,专弘华严教理,培养出一批佛教中兴人物。
2、观宗学社。一九一一年谛闲法师在上海留云寺创办佛学社,专弘天台。一九一四年又在宁波观宗寺成立观宗学社,一九二〇年扩充学社成为正式的僧教育机构。
3、法界学院。一九一七年月霞奉冶开和尚命,在常熟兴福寺创设法界学院,专弘华严。
4、支那内学院。一九一八年欧阳竟无居士在南京筹设支那内学院,一九二二年正式成立,并呈报内务部,教育部备案,教育经费由中央拨助。一九二五年扩大为法相大学,接引社会名流学者研究佛学,至一九二七年停办。
5、汉口华严大学。一九二〇年由了尘、戒尘、慈舟三位法师在汉口九莲寺,秉月霞遗教,主办华严大学,专弘贤首。
一九二三年圆满结束。
6、天台学院。一九一九年仁山法师在高邮放生寺创立天台学院,一九二一年改为四弘学院,专弘天台教义。
还有其他如笠云法师在湖南办僧学堂,文希在杨州天宁寺办普通僧学堂;同时相续继办的有岭东、九华、安庆,宏慈、拈花、河南、普陀,焦山、贵州,陕西等佛学院。在办僧学中最有成绩的,当推太虚大师。一九一一年敬安法师因反对“庙产兴学”而气愤网寂,太虚为了继承敬老的遗志,进行整顿佛教,创刊《觉社丛书》,发表了《整理僧伽制度论》,创办佛学院,将一生主要精力放在创办僧学之上,为现代佛教培养出一大批弘法人才。下面特就其僧教育思想作些介绍。
太虚大师创办僧学
虑大师创办佛学院,他的宗旨:一仿照丛林制度,普及僧俗修习佛法,二仿照社会学校课程,造就适应现代弘法人才。
一九〇九年,华山法师曾对太虚说:“佛教非速革除流弊,振兴僧学不为功。”他办了许多学校、为现代佛教培养一批人才。
1、金山办学初议。一九一二年孙中山在南京就职临时大总统,太虚大师凭藉和革命党的关系,到南京组织佛教协进会,着手改革佛教,创立佛学院,培养僧才。在金山寺成立佛教协进会,出席的有僧众和来宾共六百人左右。大会推太虚大师为主席,阐明协会的宗旨和任务。后由仁山法师提议:將金山寺作为协会和佛学院的地址,全部寺产充当会务和教育费用。这一提议得到大会一致通过。后来因故没有实现。
2、武昌佛学院。一九二二年太虚大师与李隐尘、王森甫、胡子笏,汤铸新、陈之白等三十令人发起创办。由梁启超任董事长,李隐尘为院护,太虚任院长,招收有志从事佛学研究的僧俗青年为学员。第一期招收学员七十人,著名佛教学者如法尊、法舫、会觉、虞愚等人,都是该院学生。课程设置参考日本佛教大学的教学内容。我国之有佛学院,发轫于此。一九二四年秋,又设武昌女众佛学院,一九三七年抗战爆发停办。
3、庐山学苑。一九二五年夏秋之际,太虚大师于庐山大林寺创办学苑。学员有会觉、大醒、满智、迦林、熊东明等人。
主要课程有英文、佛学。太虚大师认为学生学点英文,将来可以到欧美传教。
4、闽南佛学院。一九二五年秋,会泉法师在厦门南普陀寺创办闽南佛学院。—九二七年常醒推荐太虚大师任南普陀寺主持,兼任闽南佛学院院长。太虚大师就任后,整顿教务,加强师资力量,使该院成为我国著名佛教学府之一。如当代佛教学者巨赞,即是该院的学生。一九三〇年设研究部,内有法相唯识系、性空般若系、小乘俱舍系、中国佛教系,融通应用系、研究生可根据自己的志愿报名选修。
5、柏林佛学院。由太虚大师于一九三〇年九月创立于北京柏林寺,请台源、常醒为院长,法舫任监学,胡瑞霖主财务。后因“九·一八”事变而停办。
6、汉藏教理院。一九三〇年十一月太虚大师于重庆大学等单位讲学,刘湘设筵招待,席间刘湘谈及沟通汉藏文化事业。当时太虚大师建议四川应创办汉藏学院,以培养从事汉藏文化交流的人才。何北衡提议以缙云寺为院址,成立汉藏教理院。经筹备,于一九三一年八月二十日正式开学,太虚大师主持开学典礼,题“澹宁明敏”四字为院训。并赋诗二首纪事,中有“汉经融藏典,教理叩禅关”。阐明该院的教学任务。同时致函在西藏学习的法尊回川主持院务。一九四二年六月又书:“在国民痼疾通病下,当先去私戒懒,才能赶上人程,为国民树立模范;从佛教机关团体中,实习为公服务,方才养成僧格,使佛教复兴起来”的一幅联语,做为该院毕业生训词。一九四五年九月请法尊为院长。十二月于缙云山石华寺成立汉藏敦理译场,太虚大师任场主,东本任译主,得刘文辉、格桑泽仁、牛次封等人赞助。法尊法师将汉文二百卷《大毘婆沙论》译成藏文。
7、大雄中学。一九四三年二月于金剑山创立大雄中学,太虚大师任董事长,吴子诒任校长。当时太虚大师为学生制定训词:“求学之道,要求学成为一个有知识,德行、能力都完备的人;在社会中为一能自立,能互助之份子,在国族巾为一能工作,能贡献之国民;在世界中为一能承先启后之世人。推至其极,则如释迦牟尼在宇宙中,为一能遍知,能普极之大雄。大雄者,大英雄也。先从社会小、国族中做起。”十一月又为该校制定“勤俭诚公”的校训。
8、巴利三藏学院。一九四五年春,成立于西安大兴善寺,太虚大师任院长。
太虚大师的僧教育思想
l、系统办学。太虚大师提倡僧教育是有宏观计划的,主张长期办学,学制有计划,教材有系统,语种有多样。他于一九三一年在北京作《佛教应办的教育与僧教育》一文,有研究过教育问题。现把太虚大师的“佛教办学系统案”写在下面:
①初级小学。一县或联合几个县办一所初级小学,学制三年。
②高级小学。联合几个县或几十个县办一所高级小学,学制三年。
③初级中学。联合几十个县或一个省办一所初级小学,学制三年。
④高级中学。一个省或联合几个省办一所高级中学,学制三年。
⑤律仪院。招出家众学习,学制二年,分力学沙弥律仪半年,学比丘律仪一年半。
⑥普通教理院。等于大学,学制四年,招出家众专学,在家众附学。
⑦高等教理院。等于研究院,学制三年,招:发出家众专学,在家众附学。
⑧参学处。附专修林,杂修林,学制三年。专门修习律宗、禅宗、止观、真言、净土等。
计划从全国招收六千名小学生开始学习至全国有二百名参学僧为止,即达到僧教育的目的,历程共计二十四年。例表如下:
2、课程设置。初、高、中、小学四级,课程依教育部所规定的学校教育程序办理,但另外加佛学课,初小二小时、高小三小时、初中四小时。高中六小时的佛学课,以供信徒子弟的选修。其余如民众学校,通俗的教育馆、阅报所等社会教育,则可以附设在学校和布教所中,亦使其有相当的佛学设施。
(1)律仪院课程。由受戒而学习律仪,并学僧众应有的常识,如佛教历史、概论、宗派源流、及关于僧团的起居饮食、盥洗,沐浴、威仪细行等日常生活都要有一定的规律习惯。二年毕业后,考入普通教理院。
(2)普通教理院课程。第一年概论:l、《佛教研究法》、《因明大纲0.《声明》。2、印度、中国及各国佛教史、佛教地理志。3、佛教各宗派源流,各家佛学概论大纲。4、《解深密经》、《理趣般若经》,《佛说决定义经》。第二年共教:l、《杂阿含经缘起诵》,玄奘翻译的《本事经》、隋译的《起世经》。2、《十诵戒本羯磨》、《菩萨戒本羯磨》、《善见律毘婆沙》。3、《俱舍论》、《毘昙杂心论》、《成实论》、《品类足论千问品》、《异部宗轮论》。4、《禅秘要法经》、宋译的《妙法圣念处经》。第三年上学期学大乘慧观。1、《大般若经》第二分、第五分。2、《大智度论初品》、《中论》、《六祖坛经》。下学期学大乘境相。1、《楞伽经》、《胜鬉经》、《密严经》。2、《集论》《摄大乘论》、《辨中边论》、《瑜伽菩萨地》。第四年上学期学大乘行果。1、《华严经十地品》、《十住毘婆沙论》、《十地经论》、《佛地经论》。2、《妙法莲华经》。3、《大涅槃经迦叶品》。下学期学大乘方便。1、《宝积经无量寿会》,《净土三经》等及论。2、《弥勒上生经》,《下生经》、《药师经》,《十方净土经》。3、《大日经住心品》、《金刚顶经》,《苏悉地经》,《十住心论》、《显密二教论》,四年毕业后考入高等教理院。
(3)高等教理院。分四大系;法性般若系、法相唯识系、华严学系、天台学系。课程分四方面:即诵持、听讲、研究、博览。
法性般若系课程:
诵持:第一年诵持《大般若经》。第二年诵持《大宝积经》、《大集经》、《胜鬘》、《楞伽》、《净土》、《金光明》、《维摩诘》等诸方等经。第三年上学期诵持《法华经》、《涅槃经》、《大日经》等。下学期诵持:《四阿含律藏》。规定每天跏趺坐恭诵二小时,每天礼拜、称赞、供养、发愿、忏悔半小时,书写半小时。每半月半月诵戒。
听讲:半年听讲《掌珍论》、《十二门论》,参阅《掌珍论疏》、《三论玄义》、《十二门论疏》听讲录,要求掌握其宗要。一年听讲:《中论》(青目释)。参阅:《般若灯论释》、《大乘中观论释》,要求究其精微。一年听讲:《大智度论》,参阅《十住毘婆沙论》、《菩提资粮释》。要求极其广大佛学知识。半年听讲:《百论》(婆薮译)。参阅《百论》及《释百论疏》,要求善巧应用其方法。每天听讲二小时。
研究:半年研究《掌珍论》及疏、《十二门论》及疏,《十二门论宗致义记》、《肇论》及论疏,《法性宗明纲论》。一年研究《中论》(青目释)、《大乘中观论释》、《中论嘉祥疏》、《十八空论》、《大乘破有论》信一年研究:《大智度论》、《菩提资粮论》,《十住毘婆沙论》、《壹输卢迦论》、《菩提行经》,《六十颂如理论》、《大乘二十论》。半年研究《百论》及疏、《广百论》、《百字论》、《大丈夫论》、《四宗论》、《方便心论》、《回诤论》、《成实论》、《俱舍论》、《宗轮论》及记,《龙树菩萨传》,《提婆菩萨传》。每天研究三小时。
博览:半年博览《大乘四论玄义》、《大乘义章》、《二谛章》、《三论游意》、《法华论疏》、《法华经游意》、《三论略章》、《大乘玄论》、《维摩经注》、《起信论》(慧远疏)、《华严》、《维摩》、《胜鬘》、《金光明》、《无量寿》、《弥勒》,《大般若》、《金刚仁王》、《法华》、《涅槃》诸经,关于吉藏和慧远的玄疏也可阅览,每天二小时。
法相唯识系课程:
诵持:半年诵持《深密经》五种译本,《楞伽经》三种译本,《胜墅经》、《华严经》八十一卷,《佛地经》、《弥勒上生经》、《弥勒下生经》四种译本。
一年诵持《大宝积经》、《大集经》、《净土诸经》、其他诸《方等经》。一年诵持《大般若经》、《法华经》,《大涅槃经》、密部诸经。半年诵持四阿含经律藏。每天要求跏跌坐诵持二小时,每天礼拜、称赞、供养、发愿、忏悔半小时,书写半小时。每半月半月诵戒。
听讲:半年听讲《因明入正理论》、《集论》、《百法论》、《因明大疏》。参阅《杂集论》、《五蕴论》、《广五蕴论》、《百法论》窥基注。一年听讲《显扬圣教论》,参阅《瑜伽师地论》及释。半年听讲《辨中边论》、《摄大乘论》本、参阅梁译、魏译《摄论》,世亲、无性释,《辨中边论述记》、《中边分别论》。
一年听讲《成唯识论》,参阅《成唯识论述记》、《成唯识论料简》及别抄、《唯识掌中枢要》、《二十雄识论》及记,《成唯识宝生论》、《观所缘缘论》及释。每天听讲二小时。
半年研究《因明入正理论》、《集论》、《百法论》、《因明大疏》、《因明正理门论》、《如实论反质难品》、《因明义断》纂要、续疏文轨疏,前记后记略抄,《杂集论述记》、《百法论疏》与《显幽抄》。一年研究《三无性论》、《显识论》、《转识论》、《瑜伽略纂》及论记与劫章颂、《十地经论》、《佛地经论》。半年研究《辨中边论》、《摄大乘论本》、《大乘经庄严论》、《佛性论》、《中边分别论疏》、《能显中边慧日论》、《究竟一乘宝性论》、《劝发菩提心集》、《大乘入道次第章》及近代人关于《中边论》、《摄论》的著述。一年研究《成唯识论》、《了义灯》及记,《唯识演秘》及释,《唯识义蕴》及《义演》、《成唯识注》及学记疏抄,魏译《大乘唯识论》、《大乘成业论》、《业成就论》、《无想思尘论》。近代人关于《三十唯识颂》、《二十唯识论》及《所缘缘论》、《八识规矩颂》各注。每天研究三小时。
博览:半年阅览《大乘法苑义林章》及补阙、《抉择记》、《栖玩记》、《判比量记》、《三支比量义抄》、八口转声义》、《六离合释》、《声明》简略、《大宝积经论》、《六门教授习定论》、《发菩提心经论》、《菩萨地持经》、《决定藏论》、《正法正理论》、《宝髻经论》、《转法轮经论》、《三具足经论》、《胜思维梵天所问经论》、《遗教经论》、《取因假设论》、《观总想论颂》、《掌中论》、《解卷论》。半年阅览弥勒、无著、天亲关于金刚及般若诸论,天亲关于法华、涅槃、净土等诸论。天台,华严、禅宗、律宗、东密、藏密、净土、诸宗各主要著述。窥基关于《法华》、《金刚》、《心经》、等各赞述。半年博览《中论释》、《大乘中观论释》、《大智度论》、《俱舍论》、及光记、宝疏等,《宗轮论》、及记,《宝上名数论》、《集大乘相论》。半年博览:《大唐西域记》、《大慈恩三藏传》、《三藏师资传丛书》,佛教历史、印度外道、中国哲学、西洋哲学、科学大纲、各教大纲、世界史纲、慈恩师资文学。每天博览二小时。
华严学系课程:
诵持:第一年诵持《四阿含经》、大小乘律、般若诸经、《深密》五译、《楞伽》三译、《胜发》、《密严》、《佛地》。第二年诵持《大主积》,大集净土诸经、方等诸经、法华诸经、涅槃诸经。第三年诵持《六十华严》、《八十华严》、《四十华严》、《兜沙》、《圆觉》各经。每天诵持二小时,每经一遍,礼拜、称赞、供养、发愿、忏悔、半小时,书写半小时。诸《华严经》、《兜率》、《圆觉》各经,每经各诵四遍。每半月半月诵戒。
听讲:第一年听讲《因明入正理论》、《大乘百法论》、《十二门论》、《二十唯识论》、《三十唯识论》、《摄大乘论》、《起信论》。参阅《因明》窥基疏、《百法》窥基注、《十二门论宗致记》、《二十唯识论》、《摄大乘论》世亲、无性释。《起信》义记,别记。第二年上学期听讲《十地经论》、参阅《十住毗婆沙论》、《瑜伽菩萨地》、《佛地经论》。下学期听讲《一乘教义章》、《圆觉经》、参阅《华严玄谈疏钞》、《圆觉经疏》。第三年听讲《华严经》,参阅《清凉疏钞》。每天二小时。
研究;半年研究《因明入正理论》、《集论》、《百法论》、《因明大疏》、《因明正理门论》、《如实论》、《反质难品》、《因明义断纂要》、《续疏》、《轨疏》前记、后记、略钞、《杂集论述记》、《百法论疏》与《显幽沙》。一年研究《三无性论》、《显识论》、《转识论》、《瑜伽略纂》及《伦记》与《劫章颂》、《十地经论》、《佛地经论》。半年研究《辨中边论》、《摄大乘论》、《大乘经庄严论》、《佛性论》、《中边分别论疏》、《能显中边慧日论》、《究竟一乘宝性论》,《劝发菩提心集》、《大乘入道次第章》及近代人关于《中边论》、《摄论》之著述。一年研究《成唯识论》、《了义灯》及记、《唯识演秘》及释,《唯识义蕴》及义演,《成唯识注》及《学记疏钞》,魏译《大乘唯识论》、《大乘成业论》、《业成就论》、《无想思尘论》,近代人关于《唯识二十论》、及《所缘缘论》,《八识规矩颂》各注。每天研究三小时。
博览:一年博览近代人关于《因明》的著述,《三论玄义》、《中论》及疏、《百论》及疏、《唯识料简》、《唯识别抄》、《唯识枢要》、《八识规矩颂注》、《摄大乘论》。及近代人著述的《俱舍论》,元明清以至近代人关于《起信论》的著述。半年博览《辨中边论》、《佛性论》、《宝性论》、《大智度论》、《瑜伽论伦记》、《法界无差别论疏钞》。半年博览宋元明清以至近代人关于此宗的一切著述。《华严》、《圆觉》等各修证仪,《盂兰盆疏仪》。半年博览《异部宗轮论》、《八宗纲要》,天台宗、禅宗、律宗、净土宗、东密、藏密各主要著述。唐宋以来,天台宗刘:于华严宗相辨诸著述。半年博览华严宗各传记、佛教历史、印度外道、中国哲学、西洋哲学,科学大纲、各教大纲、世界史纲、华严宗文学。每天博览二小时。
天台学系课程:
诵持:半年诵持《华严》部诸经典。半年诵持大小乘律、《四阿含经》。一年诵持《大宝积经》、《大集经》、《方等》诸经,密部诸经。半年诵持《般若》诸经,半年诵持《法华》部五十八卷,《涅槃》部一百二十一卷。每天诵持二小时,每经诵一遍。法华部、涅槃部诸经、每经诵二遍。半小时礼拜、称赞、供养、发愿、忏悔。半小时书写。每半月诵戒。
听讲:半年听讲《中论》青目释、《三十唯识论》。参阅《中论》言疏、《唯识心要》、《相宗八要直解》。一年听讲《大智度论》,参阅《成实论》。半年听讲《四教义》,参阅《天台八教大意》、《天台四教仪》及集注、《四教义辅宏记》、《教观纲宗释义记》、《天台宗大意》、《始终心要》及注、《三千有门颂》及解。一年听讲《法华经》、《大涅槃经》、参阅《法华玄义》、《法华文句》、《涅槃音义》,及疏,《涅槃择义》、《涅槃文句记》、《观音玄义》及汜,《法华安乐行义》。每天听讲二小时。
研究:半年研究《中论》青目释、《三十唯识论》、《三论玄义》、《唯识料简》、《二十唯识论》。半年研究《大智度论》、《成实论》、《十住毘婆沙论》、《十地经论》、《起信论裂网疏》、《金刚》智者,藕益疏。一年研究四教仪,天台八敦大意各部,《十不二门》各书、《法界次第初门》、《四念处》、《三观义》、《六即义》、《性善恶论》、《大乘止观法门》、《摩诃止观》。一年研究《法华经》、《大涅槃经》各部、唐末元明清、天台宗的人关于《涅槃》、《法华》的疏注。智者以来,天台宗的人关于《金光明》、《维摩》、《观无量寿》、《弥陀》、《圆觉》、《楞严》、《楞伽》等诸经注解。每天研究三小时。
博览:半年博览《十二门论疏》及《宗致记》、《百论》及疏,《俱舍论》。
一年博览《摄论》世亲释、《佛性论》、《瑜伽论伦记》。半年博览《金刚錍》,《五百问释疑》等,天台宗与他宗辨论书。关于宋山家山外辨论书、关于南岳、天台、修止观禅行观心发愿诸书及注、智者至藕益戒义诸书、法华等天台宗忏仪,其他宋明清人有关台宗的著述。半年博览华严、慈恩、禅宗对天台宗辨论各书、《宗轮论》及记。半年博览天台各传记、佛祖统论、天台各规制、天台文学。佛教历史、印度哲学、中国哲学,西洋哲学,科学大纲、各教大纲、世界史纲。每天博览二小时。三年专修毕业后,有条件可去参学或修证。
参学和修证,计划规定三年,所学的闻思功夫,反博为约、用在修习上、或修止观、参禅;或修习密宗、净土宗等。采取的形式是住洞和闭关等。心上可分:
期望在一定的实验时间、能够得到相当的受用。这样经过三年后、综合前面所学的,总共是二十四年的功夫,才算是整个有系统的僧教育,才可养成真正住持佛法的僧宝。
创办世界佛学院及派遣留学僧、参学僧
1、创办世界佛学院。一九二八年八月太虚大师访欧美各国,十月抵巴黎、于东方博物院。召集友人商谈成立世界佛学院。确定宗旨为:“明佛学,陶铸文化,增进人生的福慧、造成世界之安乐。”发起人:中国有太虚大师、法国有希尔代勒肥、阿甘、菖拉乃、胡雪、爱斯嘉拉、马古烈、腊尔华、伯希和、马格尔、龙舒欠勒等二十余人。商定设通讯处于东方博物院。太虚大师先付五仟法朗为筹备费。十一月太虚大师抵伦敦,请亨佛利士负责英国世界佛学院筹备处。一九二九年一月普鲁士教育部长伯克约晤太虚大师,允邀请他为世界佛学院德国负责人。四月太虚大师回国于武昌佛学院召开世界佛学院第一次筹备会,推唐大圆为筹备主任。将武昌佛学院改为世界佛学院汉英语系,闽南佛学院改为世界佛学院汉日语系,汉藏教理院改为世界佛学院汉藏语系,以后又将柏林佛学院改为世界佛学院汉巴语系。一九三二年八月又将武昌佛学院改为世界佛学院图书馆,由方本仁为董事长,法舫主持馆务,成立研究部、分编考校二室。研究员有谈玄、尘空、苇舫、本光、印顺、力定、守志等人。一九四五年、太虚大师为了培养中国佛教和世界佛教的弘法人才,组成四个佛学组。
①西藏佛学组:此依宗喀巴大师的学说为主、一切佛法及经论皆为教授,其他各宗派经论为伴而研究之。该组以法尊法师为指导,开一法师助理。
②印度佛学组:依阿含经为主,其余的小乘部派及大乘空、识、显、密、为伴。该组以印顺法师为指导,妙钦法师助理。
③中国佛学组:依禅、台、贤、净、为主,其他各宗派经论为伴。该组以苇舫法师为指导,正果法师为助理。
④现代佛学组:依太虚大师的全都著作为主、近代各家著作书刊为伴。该组以尘空法师为指导,心月法师为助理。凡是研究会会员,都要有系统有线索的研究佛法,互相摄入,遍于一切佛法,才能弘扬佛教。
2、派遣留学僧。太虚大师为了发扬佛教的真理。期望学僧融会印度、斯里兰卡、泰国、缅甸等国的佛教圣典和语文,派遣留学僧从事于巴利文、梵文等的研究。
①派遣斯里兰卡留学僧。斯里兰卡是南传佛教的中心,是巴利文三藏发源地,在佛教传承上居极高的地位。要想研究小乘佛教思想,必须要从事于巴利文三藏的研究。太虚大师深觉斯里兰卡佛教地位的重要,早于一九二八年即着手组织斯里兰卡佛教留学团,初设址福建漳州南山寺,由笑溪、达如负责共事。一九三〇年又迁入北京柏林寺,直至一九三五年因斯里兰卡纳哕法师来沪弘法,乃向中国佛教会建议派遣优秀僧伽前往留学,衣食住宿均由斯里兰卡供给、遂有惟幻、法周、慧松、唯实、岫卢五人前往,其留学费用,则由太虚大师、常醒等人供给。
②泰缅留学僧。一九三五年悲观、等慈、性教、觉圆等人受虎大师的教育,发起组成泰国留学团,由悲观为团长,前往退罗求法。
③印度留学僧。一九三〇虑大师访问印缅回到重庆,适斯里兰卡佛教界要求太虚大师派遣法师至斯里兰卡宣扬大乘佛法。于是法舫、白慧、达居三人于一九四一年前往缅甸、印度等地专究梵文,巴利文等。法舫深感缅甸佛教有研究之必要,乃居缅甸主办开源佛学院。
3、派遣西藏参学僧。太虚大师的弟子大勇,于一九二三年从日本学东密回国。一九二四年在北京依白普仁喇嘛学藏密,于北京慈恩寺成立藏文学院。武昌佛学院的学僧超一、法尊、观空、恒演、严定、密悟、法舫等,都参加学习藏文。改名赴藏学法团。于一九二五年六月由大勇率大刚、法尊、超一、观空等一行二十余人在西康依大格西洁尊者专修藏文经典。一九二七年率团继续前往藏边甘孜学法。大勇于一九二九年因病圆寂于甘孜。法尊率领团员继续前往拉萨求法。法尊在西藏参学十年,一九三四年奉太虚大师命回四川主持汉藏教理院,对沟通汉藏文化贡献很大。
注重德育
教育不出德智体三育、佛法亦不出戒定慧三学。佛法的三学,就是学校教育的三宵,三学中的戒学与学校的德育均是道德的教育,没有道德的人受教育可以生起道德,已有道德的人因教育使其增长道德。三学中的定学就是体育,佛教中的禅定,在梵文中称为三摩地,或名心增上学,即心专一境,保持身心和平统一、如法修定即对身体的健康和发育均会得到利益。三学中的慧学就是智育,佛法中的慧学有三方面,一、闻所成慧是学问;二、思所成慧是思想;三、修所成慧是体验实证。这完全与学校的智育相符。不过社会的智育只是闻和思的方面,佛教不仅注重闻和思,而且还注重在修习上,故与学校的普通教育不同。
1、注重戒学。太虚大师特别重视戒律,一九二四年春,他在《志行自述》中说:“昔仲尼志在春秋、行在孝经,余则志在整兴佛教僧(住持僧)会(正信会),行在瑜伽菩萨戒本。”所渭行在瑜伽菩萨戒,即在佛法中摄于教理行果,其要在行,信教解理,功能策进。如信解而不行,则教理等于无用。唯行才能成果,行虽多总摄为十度,归纳为三学,知学在行,知行在戒。菩萨戒有三聚:一、摄律仪戒重在止恶。二、摄善法戒重在集自善。三、饶益有情戒,则专以舍己利他为事。太虚大师一生讲经说法、重在戒学,乃至临终之前,还在宁波延庆寺讲《菩萨学处》。有人说太虚大师是政治和尚、不讲修持,这完全是诽谤。大师修持注重威仪细行,他教导学僧,不要模仿学作讲经法师,要学习整个僧伽的生活、勤苦劳动、能做担水、扛柴、洒扫、应对、以及处理世事和修禅弘法的工作。
可是,现在有些学僧等,错误的认为能说会道就可以弘法,除讲经、当教员、写文章、办刊物外,寺院中平常的家务都不作不管,既不修持,也不做早晚功课,这能住持佛教吗?太虚大师要求学僧,要学戒。持戒、守戒,过清苦淡泊的生活,学习佛法不是学个讲经的仪式,要学习能实行佛法、建立佛教、昌明佛学,养成能勤苦劳动的习惯,又能精通佛法,这样佛教才有光明的希望。
2、注重定学。我国古来的教育,本是文武一致。礼、乐、书、数、射、御六艺,原为文武一致之学,即平常所谓智育和体育。佛教中所谓禅教一致,即动静与教理融会一致操练。太虚大师要求毕业的学僧,即参学僧要专修定学。定学的内容即调饮食、调睡眠、调身、调息、调心,以期达到身心的解脱。
一九四一年大师在汉藏教理院,规定学僧每天早殿下来,必须要运动半小时,练习达摩十二手拳术等。由教职员领导进行,运动时先排队点名,如缺席者,按缺课扣分。运动时须整齐严肃沉静,使动静结合。大师还规定,如遇雨天,下早殿后,可于殿中跑香,亦须整队点名,全体行动,期使少林拳、达摩拳、武当拳、金刚拳等成为佛教僧人的特长。
3、慧增上学。佛法中的慧增上学,第一就是闻所成慧,由多闻博学所成。如学校上课,听讲演以及到图书馆阅书等,此是依前人的软化而承受过来。第二是思所成慧,不但承受前人的思想,更从自己的见闻上、思考上,把智慧发挥出来,如身外天地万物凡接触到的,都依耳目心力观察思维,成为系统思想。如此所成的慧,即思所成慧。第三修所成慧,即由抉择成为信仰、由信仰而修习体验身心,得成决定明见,是修所成慧。大师之所以有大智慧大辩才,原因是他从闻思修中,得到了三次悟境。第一次悟境,是在宁波西方寺阅《大般若经》时,忽然失却身心世界,在泯然空寂中灵光湛湛,无数尘刹焕然炳现,如凌空影像,明照无边,座经数小时如弹指顷,历好多日身心犹在轻清安悦中。第二次悟境,是在普陀山闭关时,每夜坐禅,专提从前西方寺阅藏时所得悟境,作为体空观。有一夜闻前寺开大静的钟声,忽然心断,心再觉时系再闻前寺的晨钟,己坐过一长夜,由此通达《起信》《楞严》的义理。第三次悟境,是阅《成唯识论述记》至释“假智诠不得自相”一章时,朗然玄悟诸法自相,对大干世界,根尘识法,皆能洞然彻见,与过去所悟的空灵幻化境界,有着天壤之别。从此,幽思风发,妙义泉涌,辩才无碍,熔冶哲学、文学、因明、逻辑,论理于一炉,才成为当代佛学宗师。
培养多层次僧才
太虚大师,办僧教育,是为了培养住持佛教和弘扬佛法的各种人才,主要如下:
1、布教职员。能领导佛教七众弟子如法的修行和进行各种宗教活动,传教工作。
2、佛教慈善事业职员。办孤儿院、养老院、福利院、医院、社会学校等工作。
3、佛教文化事业职员。办图书馆、印刷所、流通处、工艺雕刻、建筑、乃至著书立说、翻译佛经、流通佛经等事业。
4、佛教教务机关办事职员。能担任寺院的住持、监院、僧值、维那和佛教会会长、秘书、财会等管理工作。
5、律仪院、教理院、参学处的职员,即律师、法师、禅师等,在学校学院授课或法会讲经等工作。
一九四二年一月大师在汉藏敦理院的一次训勉中说:“做为我的学生要从四方面学。l、修行:这中间包括闻、思、修、慧、由听讲、研究、静坐、思惟,根据六度四摄的原则,表现在行为上的,都属于修行。2、讲学:如法会讲经,或学院授课,乃至著书立说,翻译经典等。3、用人:一件较大的事,不是哪一个人可以成功的,必须容纳各种不同的人才方能成功。所以要有领导能力,善能用人,最重要的是善能知人。4、办事:佛教的事,亦有多方而的,如学院,僧寺等,往往与政府和社会多阶层发生种种关系。遇到疑难的事情,要有判断力;碰到困难的事,要有忍耐力。对于群众有益的事,务须任劳任怨去做好,不可畏缩。如于法于众无益的,不为私利而随波逐流。以上四事,宜时寸观察自己的长短,采其所长,补己所短。切不可以已之长而骄人;对他之长而嫉忌。如能以这种精神和他人相处,将来做佛教的事情,必定成就。”
综观大师一生,是改革,开放的先行者,为振兴佛教,办僧教育,提高寺僧地位,对佛教贡献极大。今天我们要学习太虚大师办僧教育的思想,在观有的办学基础上,以适应时代潮流,我们的佛学院为培养弘法僧才,将来应开设多科系,重视应用。只有这样,才能培养出多专业,多层次的僧才,为庄严国土,利乐有情,发扬大师的优良传统,贡献力量。